当前位置:首页>行业资讯>深圳出台新材料产业支持政策,湾区加快打造产业高地
发布日期:2023-9-26 来源:前金智库
2023年9月13日,《深圳市关于推动新材料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下称《措施》)对外发布,有助于进一步补齐大湾区新材料产业链薄弱环节,加快打造优质产业集群。主要关注点如下:
*,《措施》多措并举,真金白银推动新材料技术突破和产业集聚。新材料是深圳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主要布局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先进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绿色建筑材料、前沿新材料等七大领域。2022年深圳市新材料产业增加值达到365亿元,同比增长21.9%;拥有新材料领域各类创新载体超过300家,规模以上相关企业超过2500家,其中上市企业近50家,涌现了比亚迪、贝特瑞、光启、中金岭南等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本次《措施》聚焦上述七大领域,针对深圳新材料产业薄弱环节提出20项具体举措,进一步推动技术突破和产业聚集。在产业基础建设方面,《措施》对重点领域相关项目给予3000万元或5000万元资助,提供场地建设或设备购置方面支持,包括下一代高性能新能源材料研发与应用、电子信息材料定向攻关、芯片制造封装/新型显示/高端通讯器件等关键材料测试验证平台建设、生物医用材料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高分子材料分子设计和规模化制备工艺研究等;并提出一系列配套措施,包括支持先进金属材料高端研究机构和新材料创新载体体系建设,建立科技研发长效支持机制,强化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群支撑作用,营造前沿新材料技术概念验证生态系统等。在产业链提升及融合发展方面,《措施》明确要推动材料科学和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发展,引进湿电子化学品、有机发光材料、衬底材料、先进金属材料等新材料薄弱环节的*企业及团队,支持七大领域关键瓶颈突破和新材料企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实施新材料中试及产业化项目,加速首批次重点新材料供应链导入进程,对相关项目给予500万-5000万元不等的资金资助,并对新材料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给予10万-300万元不等的奖励。在产业生态发展方面,《措施》提出支持在深汕特别合作区、光明、宝安、龙岗、坪山等区及深圳市认定的飞地经济合作园区建设专业新材料产业园区,完善新材料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推进建立统一的新材料检测和认证标准等措施,给予园区惠企政策或资金资助,着力完善材料产业配套服务体系。
第二,湾区新材料产业蔚成规模,前沿新材料等领域仍需提质增效。新材料产业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发展的四大新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大湾区已发展成为我国五大材料产业集聚区之一,产业集中度较高,应用市场广阔,在电子信息材料、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材料、先进陶瓷材料等领域具有较强优势,形成了多个产业集群。2021年,广东省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2.7万亿元,居全国前列;建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等新材料领域科研院所。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等在声学材料、纳米材料、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能源和环境新材料等的研发和应用方面也具备*优势。与此同时,湾区新材料产业仍面临核心技术薄弱、人才缺口较大、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挑战,特别是在前沿新材料领域,相关产业仍处于培育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核心技术和专用装备水平相对落后,关键材料和核心部件保障能力不足,前瞻性、颠覆性创新成果较少,高精尖领域多为初创企业,人才团队、标准、成果转化等支撑配套体系建设尚不完善等方面。
对此,湾区从多个角度发力,促进新材料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一是加强政策引导,除深圳市外,广东省层面及大湾区内地其他8市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其中,《广东省培育前沿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明确前沿新材料重点发展领域,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前沿新材料创新中心、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研发和制造高地,并制订五项重点任务、六大重点工程和三方面保障措施。二是加强产研投入,广东省先后设立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电子信息关键材料、先进制造基础材料、先导性新材料与技术、5G通信关键材料及应用、新型显示、材料基因工程等10多个专项研发计划,省级财政立项金额达15亿元,项目总投入达40亿元;广州市“十四五”时期十大工程中,计划在新材料与精细化工产业总投资550亿元。三是加强产业集聚,广东以广、深、莞、佛等地市为依托,打造新型半导体材料、电子新材料和电子化学品、先进金属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纳米材料与技术、材料创新服务8个产业集聚区。以广州为例,其新材料产业重镇黄埔区推动打造中国新材料CID(中央创新区),与该区现有的化工、能源产业形成配套连接,拓展延伸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同时与主攻智能芯片设计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专注纳米科技创新的“中国纳米谷”优势互补,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材料产业空间布局。四是加强跨境协作,在广州南沙科学城、深圳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跨境协作平台上,均包含新材料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安排。2022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发起的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院正式揭牌,并与中化泉州能源公司、德国巴斯夫、深圳华畅医疗、深圳长隆科技等企业签订项目、技术合作协议,与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产教融合平台共建框架协议,成为新材料产业跨境协作的示范。
第三,新材料产业金融需求巨大,金融机构应加力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空间巨大,据工信部预计,2025年我国新材料产业产值将达到10万亿元;同时,新材料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难度、高门槛和长研发周期、长验证周期、长应用周期的特点,资金需求同样巨大,金融财税等支持殊为必要。本次《措施》即提出要引导金融机构服务新材料产业。金融机构应把握产业发展机遇,积极介入支持。一是针对处于孵化期、初创期的企业和项目,通过各级政府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新材料基金、新材料产业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等政策性基金和社会各类投资基金,加大对新材料产业化项目投资力度,当中可引入新材料领域龙头企业、上市公司等参与相关基金的设立和管理,积极开展项目孵化、标的并购等多方面合作。以深圳为例,2023年7月,深圳市发起设立新材料产业基金30亿元,并在财政金融体系上进行创新,市区引导基金对产业集群基金的子基金统筹出资比例*高可达70%,GP管理费上浮比例*高50%,引导基金超额收益让利*高100%,优质项目还可申请对引导基金出资进行收购,以放大产业集群基金效果。二是针对处于发展壮大期的企业,银行可加大贷款投放,结合新材料产业特点,加强与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私募创投等合作,除传统的抵质押贷款外,还可通过融资租赁、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信保融资、投贷联动等方式提供支持。2023年9月,建设银行在雄安新区发布新金融支持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行动方案,通过“新材料产业集群贷”“产业园区贷”等专项产品和专项服务、专项科技赋能机制,至2025年末拟向新材料产业领域新投放不少于1000亿元信贷资金。三是针对处于成熟期的优质企业,券商、银行等机构积极服务其直接融资需求,支持新材料企业合理利用上市、发债、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工具,通过资本市场做优做强。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会员服务|网站建设|付款方式|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杭州极点科技有限公司地址:杭州市下城区西文街水印康庭1幢西楼4楼 邮编:310004
服务热线:0571-8513281985235193传真:0571-85235193
客服QQ:496617775客服MSN:pmbiz1@hotmail.com
联盟网站:硬质合金商务网 、粉末冶金人才网、粉末冶金书库、注射成形网 、中国粉体网、粉体行业网上展、粉末冶金网上展
ICP证:浙B2-20100325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充分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