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4日,新华社发布重磅文章《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与启示述评之一》,明确将增材制造(3D打印)列为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突破点”。文章指出,在党的全面领导下,中国增材制造技术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跨越,成为与减材制造、等材制造并驾齐驱的三大工业制造工艺之一,为“中国智造”注入强劲动能。
一、政策*:增材制造上升为国家战略
文章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增材制造作为“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主攻方向,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等*规划。
顶层设计
国家通过《增材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等政策,构建起涵盖产业生态、标准建设、人才培养的完整支持体系。
资金扶持
2025年前8个月,制造业支持税费优惠超1.2万亿元,其中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直接惠及增材制造企业,推动技术攻关与设备升级。
政策红利下,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规模从2012年的不足10亿元飙升至2025年的63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35%,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
二、技术突围:从实验室到工业主战场
新华社文章指出,增材制造技术已突破“快速原型”阶段,向“终端零件制造”转型,在航空航天、医疗健康、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
航空航天
国产大飞机C919的发动机关键零部件、卫星轻量化结构件通过3D打印实现整体成型,结构重量减轻30%,性能提升15%。
医疗健康
铂力特选区激光熔融装备产量全球*,清研智束研发的多电子束枪粉末床熔融装备打破国际垄断;生物打印领域,再生乳房植入物、个性化骨科植入物进入临床阶段。
新能源汽车
随形冷却水路模具提升生产效率40%,轻量化电池包结构降低能耗20%,3D打印成为新能源产业链的核心环节。
技术突破背后,是中国增材制造产业链的全面升级:
材料创新
钛合金、铝合金等高性能材料成本下降40%,PLA、PA等生物可降解材料实现国产化。
装备迭代
大尺寸、多激光金属3D打印机稳定性达国际先进水平,国产设备占据全球市场10.6%份额。
软件融合
AI大模型优化打印参数,工业互联网实现“研发-生产-反馈”闭环,智能制造效率提升3倍。
三、产业生态:从单点突破到体系化崛起
新华社文章特别提到,中国增材制造产业生态的完善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
产学研用协同
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70余所高校开设增材制造专业,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国家创新中心推动技术转化,年培育“小快轻准”解决方案超1万个。
标准体系建立
发布30余项国家标准,覆盖材料、设备、软件全链条,促进规模化应用。
全球竞争力提升
铂力特装备产量超德国易欧司公司,威拉里高性能金属粉末出口欧美,斯特塔西与本土企业合作开发再生乳房植入物,中国品牌*全球产业趋势。
四、未来展望:增材制造的“中国方案”
新华社文章指出,增材制造的*目标是构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新格局,即与减材制造、等材制造共同主导工业制造。
技术深化
核心部件(如高功率激光器、精密光学系统)实现100%国产化,生物医药、空间增材制造等前沿领域持续突破。
应用普及
消费级3D打印机销量年增120%,个性化耳机、鞋底减震结构等客制化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绿色转型
增材制造减少材料浪费50%,助力“双碳”目标,成为绿色制造的标杆技术。
结语:增材制造,打印中国制造新未来
新华社的点名,既是对增材制造行业过去成就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在党的全面领导下,中国增材制造正从“技术突破”迈向“产业主导”,从“跟跑者”变为“领跑者”。正如文章所言:“增材制造的持续突围,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生动注脚。”
未来,随着高质量发展的深入推进,增材制造必将在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中扮演更关键的角色,为全球产业变革贡献“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