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新材料方面,将围绕海洋工程、高速列车、风力发电、汽车轻量化、压力容器、市政工程、建筑补强和高压输电等领域的材料需求,充分整合上下游产业资源,瞄准高端纤维复合材料的研发推广,加快推进高性能碳纤维、连续玄武岩纤维、高性能玻璃纤维、高端纺织纤维及其复合增强材料等项目建设,打造基础原料—复合材料—制品构件的高性能纤维完整产业链。到2025年,纤维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集群。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方面,将发挥我省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特色优势,重点发展煤系高岭土、新型耐火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特种玻璃、新型陶瓷等,加快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促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换代。到2025年,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
前沿新材料方面,将瞄准5G终端产品、新能源汽车制造、医疗模型和手术导板等前沿领域,加快推进纳米材料、先进复合材料、颠覆性技术新材料等领域的重大技术攻关,拓展产品在生物医学工程等行业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提升我省新材料在国际市场的综合竞争能力。到2025年,前沿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
“111”工程以点带面辐射全省
“今后五年,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聚焦企业、园区、项目、科技、人才等关键要素,突出重点,精准施策,加快推动我省新材料产业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集聚化发展,将我省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和研发中心,实现我省由原材料、燃料大省向新材料制造强省转变。”山西省工信厅新材料工业处处长闫林告诉记者。
为此,《新材料规划》提出实施重大技术突破、创新生态构建、产业能力提升、企业主体培育、集聚集群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产业链供应链保障、标准*和服务支撑等8个专项工程。
这其中的新材料集聚集群发展工程,即“111”工程尤为引人注目。其面对是推动我省新材料产业优化布局、错位发展,以点带面、辐射全省,构建竞争有序的新材料产业整体格局。它包括:
打造山西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一个核心策源地——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围绕不锈钢及深加工、稀土永磁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碳纤维、石墨烯等优势行业领域建立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机构,开展协同应用试点示范,推进全省新材料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加快发展新材料智能化制造技术。积极布局手机柔性屏、汽车排气管、圆珠笔头、高铁轮对、特高压变压器、机器人、无人机等下游产业。
培育一批新材料特色产业园区。将依托现有各类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按照“区中园”“特色区”等模式,实施差异化、特色化集群发展战略,在全省范围内分批打造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园区,发挥其在协同创新、集群集约、智能融合、绿色安全等方面的示范*作用,促进全省新材料产业实现“园区化、基地化、集群化、智能化”发展,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成长一批新材料特色小镇。将依托“智创城”省级双创中心及各类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挖掘打造一批围绕新材料产业的精品特色小镇,推动资源整合、项目组合、产业融合,加快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构筑新材料产业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