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于包头市科锐微磁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年产5000吨快淬磁粉产业化项目现场,机声隆隆、焊花四溅,项目一期工程年产2000吨快淬磁粉、500吨注塑钕铁硼颗粒料、500吨注塑磁体生产车间正在加紧建设。
据企业总经理蔺继荣介绍,该项目预计2021年年底投产一台套设备,2022年年底全部达产。届时,年产值可达3.1亿元,年销售收入约4.12亿元。工程全部完成后,包头将成为生产粘结快淬磁粉、注塑颗粒、注塑磁体全国*大的生产基地。
眼下,着力发挥稀土资源优势和企业集聚优势,有效促进产业创新和技术升级,助推产业补链延链扩链强链,已成为稀土高新区加速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强大利器。
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龙头企业带动力增强
目前,稀土高新区共有稀土企业115家,其中,稀土工业企业99家,占包头市总量约80%;规模以上稀土企业37家,占包头市总量的75%。稀土新材料企业61家,稀土终端应用企业30家,稀土新材料及终端应用企业总量占稀土工业企业总量的92%。
2019年,稀土高新区新增永真静平、拓又达、金蒙相模、新雨新材料4家规模以上企业,并涌现出北方稀土、天和磁材、天骄清美、长安永磁等分别在稀土原材料、稀土永磁材料、稀土抛光材料、稀土终端应用等行业的龙头和骨干企业,稀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企业集聚效应凸显,单体规模或产品技术水平均处于行业*地位,形成了相互配套、竞相发展的良好发展模式。
近年来,稀土高新区具备完整的稀土工业体系,稀土产业已形成由稀土原材料至新材料至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条。稀土原材料基于白云鄂博矿产资源优势和在采选、冶炼、分离等方面国际*的技术,原材料供给充足稳定。稀土永磁、储氢、抛光产业规模处于全国前列,产品门类齐全,技术优势明显。催化、助剂、稀土合金、着色剂、发光材料不断突破,产业基础优势不断显现。稀土终端应用在稀土永磁磁共振设备、永磁电机,储氢电池、稀土催化装置,稀土陶瓷、稀土钢等领域均实现产业化。
截至目前,稀土高新区稀土永磁、储氢、抛光三大新材料产业的设计产能分别达到6.5万吨、1万吨、2.4万吨,永磁、储氢、抛光等稀土新材料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今年1~7月,稀土高新区37家规模以上稀土企业总产值实现61.71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新材料企业产值占总产值的45%,永磁材料企业实现产值24.68亿元,同比增长16.6%。
产业科技创新水平提升
转型升级成果丰硕
近年来,稀土高新区紧紧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着力构建“两院五园”协同创新的稀土研发新格局,累计建成稀土类企业研发中心30家,占自治区研发中心的38%;稀土类院士工作站5家,占自治区院士工作站的71%;重点实验室4家,占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的80%,全面提升了稀土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长安永磁是我国*早开展稀土永磁电机科研生产的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航海、兵器等国防领域,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技术水平世界*。天和磁材采用重金属扩散工艺和少重稀土工艺,减少40%重稀土使用量的同时,有效提高磁体矫顽力。稀宝博为自主研发的永磁磁共振系统,技术处于国际*地位;自主研制国内首台磁共振诊疗车——驰影A30,填补了国内移动式磁共振影像设备的*。英思特磁组件已被华为、联想等全球知名厂商指定为电子产品专用磁体组件。
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上海交大包头材料研究院、稀土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稀土科研成果产业化进展顺利,推动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项目在包头就地转化,稀土研究院PVC热稳定剂和钕铁硼辐射磁环等5个项目,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的稀土特钢、储氢材料等15个项目,上海交大的高纯氧化铝等13个项目在稀土高新区陆续实施建设并实现产业化。
目前,稀土高新区稀土产业已形成永磁、储氢、催化、抛光、合金五大产业链条和集稀土科研、生产、检测、交易为一体的稀土产业集群,稀土及配套企业已突破百家,从业人员累计超万人。驻区80%以上的稀土企业建立了自动控制、在线监控及数据实时传递系统,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一致性显著提升。
“下一步,稀土高新区将以‘磁材’为核心,重点在磁共振设备、永磁电机、3C产品组件等方面加大扶持和创新力度,与此同时,全力补齐发光、抛光、催化材料领域短板,通过科技创新,扩宽稀土功能材料领域面,将产业的领跑优势进一步扩大。”稀土高新区稀土和高新技术产业局稀土产业管理科负责人李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