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产业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通化市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通化市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聚焦“六新产业”,持续推进“十大行动、百项工程”,把新材料产业摆在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出位置,突出抓工业提质增效,提升全产业链水平,全力在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的新材料产业发展新格局上取得新突破。
眼下,柳河县年产30万吨新能源电池负极材料项目和年产30万吨大规格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及石墨制品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占地面积1850亩,全部达产达效后,可实现年产值300亿元。项目主导产品为锂离子电池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石墨炭砖、石墨质坩埚,主要用于动力车电池,风、光伏发电储能电池,钢铁行业,消费电子产品中,可使再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碳排放量大幅降低。
通化市积极抢抓机遇,出台了《通化市打造百亿级新材料产业走廊工作方案》,构建“一廊、三园、多点”的新材料产业空间布局,形成以环保新材料、矿物功能材料、新能源电池负极材料为主,先进化工材料、前沿新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陶瓷粉体及制品为辅的多元发展格局,打造百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
“十四五”期间,通化市以龙头企业、重点项目为牵引,围绕构建“一廊、三园、多点”的新材料产业空间布局,加快优化新材料产品结构,形成错位发展、竞争有序、优势互补的新材料产业发展体系。
“一廊”,即通化市新材料产业走廊。充分发挥全市各地矿产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围绕环保新材料、矿物功能材料、新能源电池负极材料等重点领域,组建成通化市百亿级新材料产业走廊。“三园”,即三大产业园区。重点建设通化市环保新材料产业基地、集安石墨产业园、柳河新能源材料产业园区,构造新材料产业走廊创新发展核心板块。“多点”,即多个特色产品聚集区。依托新材料产业走廊核心板块,充分发挥产业园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以白炭黑、纳米活性钙、软磁还原粉末、新能源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碳化硅粉末、玄武岩纤维、碳纤维、石墨烯等特色产品为主导,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优势企业,构建新材料产业协同发展的区位格局。
为打造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的良好生态,通化市注重抓服务优环境,壮大市场主体。加快建设一批具有支撑性、带动性的重点项目,大力支持高端、高质、高效的新材料产业项目入园,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提升土地供应、审批服务、招工用工等要素保障能力,推动园区扩规模、强功能、提档次。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依托省内科研院所、高校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大新材料领域高层次人才及团队的引进力度,通过开展联合攻关和实施重大项目培养一批研发人才,通过开展新材料工程实训培育一批产业工人、技术骨干和创新团队。落实各项激励政策,加强金融财税支持,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培育壮大优势企业集群。加快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优化产品结构,进一步建链强链延链补链,助力企业开拓市场。
在二道江区,通化鑫鸿新材料年产300万吨环保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项目进展顺利。该项目建设年产300万吨活性钙产品生产车间及生产线,活性钙产品生产设备制造车间,原料矿山、铁路专用线及仓储站。建成后,预计实现年产值30亿元。
通化医药高新区的吉林通鑫玄武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新材料研发生产的高科技企业,正在加快推进年产16000吨玄武岩连续纤维原丝及玄武岩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汽车轻量化部件项目。该项目采用有机板加注塑工艺,研发生产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建成后,预计实现年产值7.8亿元。
……
活力旺盛,步履铿锵,通化市新材料产业发出高质量发展的*强音,为新时代通化绿色转型、全面振兴提供新动能。到“十四五”末期,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创新发展能力大幅增强,高端发展态势逐步显现,新材料产业实现高值化、高端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产业综合实力整体提升,建成有核心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园区,形成产品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保障良好的现代化产业聚集区,达到百亿级规模总量。力争到2025年,全市新材料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