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力涡轮机和电动机,到传感器和磁力开关系统,永磁体有许多电气方面的应用。永磁体的制造工艺通常会涉及到烧结或注射成型。但是,由于电子器件日益小型化,要求也更加严格,对磁性元件的几何形状提出了要求,而传统的制造方法通常难以达到要求。不过,增材制造技术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从而能够生产出符合相关应用需求的永磁体。
量身定制
近日,格拉茨大学、维也纳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合作,利用激光3D打印技术,成功地制造出超级磁铁。该方法使用的是磁性材料的粉末,加以熔化,分层打印,让粉末得以粘结在一起,从而得到由纯金属制成的元件。
我们知道,如果密度和微观结构控制得好,就可以有效地利用材料,根据具体应用情况来*地调整磁体性能。目前,3D打印已经能够打印出相对高密度的磁体,不过,研究团队仍在探索如何控制磁体的微观结构。
研究者*开始将重点放在了制造钕或钕铁硼磁体上。由于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很多高性能永磁体都是以稀土金属钕为基础。而永磁体是许多重要领域(包括计算机、智能手机等)中应用的关键组件。但是在其他应用领域,比如电力制动器、磁力开关、某些电动马达系统,钕铁硼磁体的强劲性能并不是必需的,而且人们也不希望有这么强劲。
寻找稀土的替代品
因此,科学家们改用其他材料,即用Fe-Co磁体进行3D打印。从以下方面来看,Fe-Co磁铁有望替代钕铁硼磁铁:
①稀土金属的开采是资源密集型的,从可持续角度来看并不具有持续的吸引力,而且这种金属的回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Fe-Co磁体对环境的危害则更小。
②稀土金属在较高温度下会失去磁性,而特殊的Fe-Co合金则可在200~400℃的温度下,继续保持磁性,并且表现出良好的温度稳定性。
研究人员表示,理论计算表明,Fe-Co材料的磁性可以提高2或3倍。鉴于3D打印对产品形状的灵活性支持,相信通过广泛合作、深入研究,在不必要使用钕铁硼磁体的领域,有望开发出替代钕铁硼的磁性材料。
该论文已发表于Materials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