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损耗小、制造成本低廉、结构-性能可调的纳米增强粉体”这款产品是由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纳米陶瓷功能材料研发中心杨辉教授研究团队研发,称为自组装法合成氧化物纳米增强粉体的低成本宏量制备技术,项目产品性能达到国际*水平,对于打破国外产品在该领域的垄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据悉,随着近年来电动汽车、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领域的快速发展,对新能源直流负载用电气化设备耐久性、安全性、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电气化设备中担负着传递电讯号、电能和接通或切断各种电路等重要职能的关键材料,我国新能源用高端电工合金材料长期依赖于Metalor、CTI等国际品牌企业,存在断供风险。团队负责人介绍,针对这一系列问题,该项技术通过调控反应热力学与动力学参数,合成出能源损耗小、制造成本低廉、结构-性能可调的纳米增强粉体,并结合粉末冶金结合热挤压制备技术,成功突破了高性能银基复合电工合金材料的规模化生产技术。
“我们团队开发的高性能电工合金材料解决了传统产品存在塑性加工性能差、温升高、服役寿命短等问题,减少了电气化设备发生电力故障的几率,极大地提高了电气化设备运用的耐久性与安全可靠性,同时制造成本低廉,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研发负责人沈涛博士说道,研究团队与合作企业温州宏丰电工合金股份有限公司联合设计搭建的新能源装机设备的电寿命型式试验平台为电工合金产品的可靠评价提供硬件基础,试验结果表明团队开发的高性能电工合金材料通过了AC-4测试标准要求,满足装机设备的服役要求。
据悉,基于上述产学研用研究基础,研究团队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篇,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6篇,相关研究成果获得浙江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并已成功列入《2023年浙江省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团队研发的纳米增强相粉体合成、银基复合材料及组件产品制备等相关系列技术成果已在温州宏丰电工合金股份有限公司展产品优化工作,未来可实现银基复合材料在新能源动力汽车、光伏风电、工业电器等领域中的大规模应用,有力助推温州电工合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预计未来3-5年,该产品在全国的市场规模可达10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