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中国商务部与海关总署联合发布重磅出口管制公告,对锂电池、正极材料、石墨负极材料及相关设备技术实施精准管控。这一被业内称为"新能源供应链安全阀"的新政,既非全面封锁,亦非简单设限,而是通过"高技术门槛+全链条追溯"的组合拳,在维护国家安全与保障全球产业链稳定间寻找平衡点。
"高能"锂电池成管控核心:300Wh/kg能量密度成硬杠杠
此次管制清单中,*引人注目的是对"重量能量密度≥300Wh/kg"锂电池的管制。这类高能电池是新能源汽车长续航、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心脏",其制造设备如卷绕机、叠片机、注液机等也被纳入管控。这意味着,未来出口这类电池及设备需向商务部申请许可,且报关时必须标注"两用物项"编码。此举直指技术扩散风险——防止中国*的高能电池技术被用于军事等敏感领域,同时避免低端产能无序出口冲击全球市场。
石墨负极"全链条管控":从原料到工艺的精密设防
在石墨负极领域,管制更是延伸至"全产业链"。从人造石墨负极材料、混合负极材料,到生产设备如5m3以上造粒釜、连续石墨化炉,再到造粒工艺、连续石墨化技术、液相包覆技术等核心技术,均被纳入管制范围。这种"从原料到工艺"的立体管控,既堵住了技术外流漏洞,又引导企业向高附加值环节升级。以连续石墨化技术为例,该技术能大幅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能耗,是石墨负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管制后将倒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
"刚柔并济"的出口新规:安全与效率的平衡术
新规并非"一刀切",而是设置了灵活的出口许可机制——符合规定的出口将获便利,人道救援等特殊用途可豁免许可。同时,报关时需明确标注物项属性,海关将对信息存疑的货物进行质疑,确保全链条可追溯。这种"有限管制+严格追溯"的设计,既体现中国履行防扩散国际义务的严肃性,又彰显维护全球新能源产业链稳定的诚意。正如公告所言,管制目的是"更好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更好履行防扩散等国际义务,同时也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站在产业视角,此次出口管制新政的本质,是中国在新能源全球领导地位上的"安全护城河"建设。当全球都在争夺锂电池、石墨负极等关键资源时,中国通过规则之手划定"技术安全区",既防止核心技术滥用,又引导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对于企业而言,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唯有掌握核心技术、构建合规出口体系的企业,才能在全球新能源竞争中占据主动。这场由出口管制引发的产业重构,或许正是中国从"新能源大国"迈向"新能源强国"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