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岸绿,白鹭飞舞,位于江北新区研创园的绿水湾河道*近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漫步。很难想象,就在半个月前,这里还是一条黑臭河。昨日,记者来到现场,看到两个造型奇特的“小行星”正漂浮在水面,其内部装置的纳米金刚石材料正是让河道迅速变清的“秘密武器”。
现场勘测人员介绍,“小行星”实际上由太阳能面板、协同超净化发生器、浮力材料等组合而成,装置能够激活水体自净能力,与传统治理模式相比,无需投放任何菌种、药剂进行生态修复,无二次污染。
“它以纳米金刚石材料为核心,利用电场驱动产生的负亲和能电子,把大分子团迅速地分解成小分子团,吸收太阳光后,可以催化分解为二氧化碳气体和活性溶解氧等,降解水体中各类污染物,真正把黑臭泥还原成黄土泥”,南京微米电子产业研究院总经理齐燕告诉记者,借助协同超净化水土共治技术,他们想让鸟儿自己飞回来,鱼儿自己游回来。
10月12日,研究院的协同超净化水土共治装置投入绿水湾河道,作为该技术在南京地区的*样板示范,截至目前,河道取得了阶段性治理成效,河道的溶氧值从原先的0.8上升至12.4,氨氮值从初始的9点多下降至3点多,河道水质有了显著提升,水中的污染物大多已被降解,正在恢复生态。
“这个项目原本在实验室中,只能进行小规模的试点工作,到了研究院之后,园区协助我们选取需要治理的河流,让技术落地,后期工厂的落地也会比较顺畅,预计明年就可以在新区量产,完全超出研发团队的原本计划。”研究院市场总监周富宝说。
记者了解到,这一技术的发明人是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张亚非,如今他的另一重身份是研究院院长,经常往返于沪宁两地,助推实验室研发成果的产业化进度。今年8月,研究院入选2020年*批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名单,并已孵化出10家公司。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在南京落地的*新研机构,南京微米电子产业研究院正在筹备生产基地,后续将会把技术整体引入到南京,进行批量生产以及二代、三代产品的研发。未来,研究院还将依托上海交通大学薄膜与微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构建一条完整的环保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