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需要永远是*选择,国家在经济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送我们出去,是去留学的,而不是‘学留’的,我们应该回来。作为知识分子,能把才智奉献给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幸福。
别人都想让C919飞得更高更快,而我只想让它稳稳当当的停下来。
70年代中期之后,和平与发展逐步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主流。西方学术世界的大门也对中国学界打开了一条缝。
当时中国制造产业完全复制苏联的重工业模式,并且极度缺乏高精度制造能力和高性能材料。这时候,国家决定派出一批人面向当时在世界上已经成为主流,但是在国内完全是一片*的C/C复合材料和粉末冶金方向。来自中南矿业学院(现中南大学)的教师黄伯云被选中作为国内*批公派留学人员,远渡大洋留学美国。
上世纪80年代公派留学*大问题就在于学生归国率十不存一,经历了美国高度发达的社会生活之后,多少留学生把出国前的山盟海誓抛在了脑后,如同一颗水珠消失在了美国这个大池塘里面,再也了无音讯。
这奇特的背景之下,甚至出现了现在看起来匪夷所思的情况。某单位派出了一对男女,为了防止他们一去不归,刻意将他们的伴侣留在了国内,没想到这对出国的人员到了美国之后,迅速重新组建家庭并且拒绝回国。
黄伯云到达美国后,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全额奖学金,并且以极快的速度完成了美国的硕士与博士学位攻读任务,之后又前往田纳西大学进行博士后学习,用8年的时间完成了十几年的学业。而在博士后攻读期间,田纳西大学光是博士后工资就能达到数千美元,更别说田纳西的系主任非常赏识黄伯云,希望他可以留校任教,至于工资问题可以继续商量。
现在看回去,黄伯云面临的抉择是非常现实而痛苦的。80年代末期国内的高校教师工资不超过100元人民币,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教师工资与社会人员收入被进一步拉开距离。即使不讨论工资这种个人得失问题,科研环境与科研设备上美国的优势更加巨大。美国从1930年开始研究粉末冶金相关理论,并且建立了完善了工业生产流水线。而国内粉末冶金技术积累基本为0。如果决定回国,这意味着在世界粉末冶金界刚刚崭露头角的黄伯云很有可能就会自此沉寂,宣告学术寿命的终结。
面对这个状况,20年后黄伯云回想起当年做出归国决定的时候,说出了那段脍炙人口的话语:“国家的需要永远是*选择,国家在经济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送我们出去,是去留学的,而不是‘学留’的,我们应该回来。作为知识分子,能把才智奉献给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幸福。”
90年代初期,国内大量进口国外飞机,这不仅对国内自主航空业造成了重大的冲击。并且在飞机消耗零件上,我国极度依赖国外市场。刹车片作为飞机控制的重中之重,由于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每年都要消耗大量外汇,甚至出现了民机用完军机接着用的“拆东墙补西墙”的怪事。回国之后,黄伯云迅速将科研方向调整到飞机刹车片方向,进行了长达十年的面向工业化生产的技术攻关。
1999年黄伯云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担任中南大学校长。2005年连续六年空缺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被黄院士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技术装备”一举拿下。
时至今日,中南大学在冶金方向也是国内首屈一指的*高校,在世界范围之内也有着充足的影响力。2012年之后,中南大学攻关而出的先进的碳/碳复合材料进入国产大飞机C919供应链,前往欧美申请适航证。这意味着中国国产碳/碳复合材料已经受到了世界同行的广泛公认,标志着中国制造转向高端制造业的有一大成就。
从出国、到归国,从0基础、到世界*。黄院士的青春年华与中国粉末冶金技术,乃至中国制造向高端制造业转型高度同步。正是有着这样的一批人,我们才能彻底终结“一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的窘迫场景,这不得不说是我们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