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湖南在巩固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选取20个新兴优势产业链作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一条产业链、一名省领导、一套工作机制”,提高创新水平、推进集聚发展、实施精准招商,各地也以产业链为重要抓手,以重点企业为核心,向上下游延伸,为湖南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打下了坚实基础。红网·时刻新闻特别推出【“链动”】系列报道,一览湖南重点新兴优势产业链的澎湃活力和非凡潜力。
千年窑火生生不息,株洲陶瓷产业是湖南省十大标志性产业之一,被列入全省50个支持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集群,2010年列入全省“四千工程”范畴。陶瓷历史文化名城株洲醴陵市更是在2013年获评湖南省首批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
在主产区醴陵,陶瓷产业从业人员有近20万人,形成了配套能力强、门类齐全的集陶瓷材料、陶瓷制造、陶瓷机械、陶瓷颜料、研发设计、人才培养、检验检测、配送物流、展览销售等于一体的产业链条。产品包括陶瓷新材料、日用瓷、电瓷、工艺瓷、工业陶瓷等五大系列4000多个品种,拥有4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0个中国驰名商标和44个省*,产品畅销全球170余个国家、地区。目前,株洲陶瓷产业正在阔步迈向千亿产业集群。
机器换人赋能传统产业
11月30日,在醴陵经开区在湖南玉祥瓷业有限公司,机械手臂快速地将成型的陶瓷产品转送到环形皮带上,注浆、制粉、成型……整个工序都是全自动化生产。2018年,该公司建成了全省首条陶瓷等静压自动化生产线,能减少50%的用工,减少18%的过程损耗,提升15%以上的产品合格率。这是醴陵“机器换人”的一个缩影。
株洲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毛腾飞在调研陶瓷产业发展时强调:“创新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要更加重视科技创新,以省陶瓷研究所建设运营为抓手,通过政府和市场双向发力,集聚资源和人才,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努力为陶瓷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19年,醴陵已有62家陶瓷企业累计投入近2.2亿元进行了自动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建成了全国首条日用瓷自动化线。目前,醴陵市陶瓷企业自动化、智能化替代率平均达到70%。
今年,醴陵市继续推动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推广陶瓷新技术,新增了10条陶瓷自动化生产线、3个省级以上陶瓷智能制造示范车间。目前,株洲陶瓷产业链正大力推进“陶瓷+智能制造”“陶瓷+互联网”“陶瓷+大数据”等工作,加强产业链上下游联系,实现以大带小、抱团发展,推动陶瓷全产业链转型升级。
觅新机开新局全产业链转型
醴陵华鑫电瓷电器有限公司的新厂房于今年1月份投产,“以往,出线套管多数由上游电器厂家自行设计生产,我们只提供外绝缘所用的空心绝缘子;新车间投入使用后,实现了进出线套管的整体装配,不但进一步丰富了企业产品种类,而且提升了企业竞争力。”醴陵华鑫电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沈亦彤表示,企业*新的生产线可生产126kV、252kV和550kV三个电压等级的出线套管,这是对原有生产线的升级和链条补充,拓宽了企业的产品门类。依靠这条全新生产线,企业上半年的销售额增长约1000余万元。
株洲醴陵有陶瓷产业链上下游企业757家,产品门类齐全,包括日用瓷、电瓷、工艺瓷、工业陶瓷、新型陶瓷五大系列4000多个品种,其中电瓷电器及相关上下游企业100余家。依托先进陶瓷材料等产业基础优势,当地着力发展壮大工业陶瓷产业的同时,还向陶瓷新材料、高端艺术品、文创文旅等方向延伸,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
2019年,醴陵又新增新材料企业22家,尤其是在特高压、超高压瓷绝缘子方面,继续保持强劲市场竞争力,华鑫电瓷、阳东电瓷成为国家特高压示范工程*供应商。在高技术领域,氧化锆、氧化铝、碳化硅等陶瓷新材料产品应用广泛。
生产线智能化,产业链条延伸,株洲又顺势推出公共服务平台,为陶瓷产业可持续发展增添新动力。推动陶瓷企业“上云上平台”,打造了*陶瓷行业的“云平台”——“思伯云”,入选省首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实体经济与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新模式新业态深度融合。
展望未来,蓝图已绘就,株洲将以全产业链思维抓产业,全力打造现代化陶瓷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