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暨“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大会精神和绍兴“4151”先进制造业建设计划,深入实施诸暨“229”产业提升以及“6+3”产业链“链长+链主”协同工作,由沈志江书记担任链长,科技局牵头全力推进金属材料及加工产业链建设。科技局联合省工信院编制的《诸暨市金属材料及加工产业链提升发展方案》,前期已完成方案研究和起草工作,并通过论证会。邀请到省新材料产业协会理事长、浙大教授杨辉,省冶金研究院原院长顾小龙,省技创中心绿色发展部项目主管袁浩等专家参与评审,获得了与会专家高度肯定,一致同意通过评审。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锚定目标,推进提升路径转型升级。
通过与铜陵、鹰潭等地区的比较分析,结合省高端新材料集群定位,我市提出打造链条完备、技术*的新型铜合金智造集群地、金属新材料示范应用地的目标。力争到2026年,金属材料及加工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产业链竞争力和集群协作生态进一步提升,在制冷配件、水暖五金、金属板带材、电磁线等领域培育一批龙头领军企业、形成一批特色拳头产品,在全球金属加工产业链价值链中的位势和能级明显增强。结合新材料集群培育的创新驱动与应用市场培育两大关键路径,以及诸暨金属加工产业能级跃升需求,提出创新补链、强基固链、育企强链、数实融合、品牌增效、开放合作六大提升路径,实现从“材料-零部件-系统集成”的产品研发、应用拓展的转型升级之路。
二是部署前瞻,推进产业链全景式融合发展。
着力构建“325X”金属材料及加工产业体系,即聚力主攻铜合金及精深加工的3个领域:新型铜合金、铜精深加工、铜材加工贸易;培育壮大铝和不锈钢2个精深加工领域;延伸发展关键基础件、金属制品、磁性材料、新能源材料、再生金属5大应用领域;前瞻布局金属增材制造专用材料、医用金属材料、金属基电子材料、粉末冶金等X个未来领域。
三是统筹协调,推进方案精准落地。
健全金属材料及加工产业链“链长+链主”协同机制,充分发挥产业链基础扎实和市委书记任链长优势,统筹协调产业链提升工作,建立工作专班及联络员队伍,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清单。为使方案更具指导性和操作性,前期开展了实地调研,重点调研店口镇、陶朱街道等区域的典型企业和重点平台,协同发改、经信、投促中心等市级部门以及重点镇街召开了部门座谈会。组织企业与中俄国际实验室、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西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协作。在广泛吸纳多渠道多部门的意见建议后,形成*终方案文本以及其中的产业链全景图、鱼骨图、生态图、“一表四库”等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