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行业资讯>2024上半年陕西省增材制造产业增长38%,未来要打造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发布日期:2024-8-5 来源:南极熊3D打印
导读:2024年7月29日,南极熊获悉,陕西省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陕西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257.4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3%。从增长面看,18条产业链产值实现同比正增长,增长面为53%;从增速看,8条上半年产值增速超过10%,其中,节能环保产业链增长66%、增材制造产业链增长38%,白酒产业链增长29%;从规模看,煤炭产业链、乘用车(新能源)产业链、石油天然气产业链和新型电力工业产业链等4条产业链上半年产值超过千亿。
实际上,陕西省在增材制造(3D打印)产业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和天然的优势,同时陕西省政府也非常重视增材制造产业的发展。在政策方面,西安市曾先后印发了《西安市增材制造产业链提升方案》、《西安市新兴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西安市增材制造产业壮大提升计划(2023-2025)》多个产业支持文件。2024年3月,陕西省进一步加大对增材制造产业的发展力度,印发了《陕西省培育千亿级增材制造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
为什么是陕西省
1、科研实力强劲
陕西省拥有一批在3D打印领域具有较强研发实力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如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有色院等,增材制造国家研究院布局高端装备研发与制造高技术中心,正在筹建增材制造大科学中心。这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在3D打印技术研发、材料研发、设备研发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陕西省3D打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2024年4月,陕西省工信厅发布相关数据,指出“近年来陕西智能制造核心能力明显增强,数控磨齿机、工业机器人关节减速器等产品技术处于国内*行列。其中,增材制造领域持有近700项专利,数量居全国*。”
2、产业体系完备
在产业端,陕西省也聚集了一批*的3D打印企业,国内*家在科创板上市的3D打印企业铂力特来自陕西,全国*一家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在陕西。
西安,作为中国增材制造和再制造技术策源地和产业基地,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全市以铂力特、赛隆、欧中为链主的增材制造产业链已聚集关联企业70余家,产业规模由2021年25亿元上升到2023年143亿元,预计2024年营收将突破200亿元。
西安铂力特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目前营收已经突破10亿元,目前正在进行第三期和第四期的建设;西安欧中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将建设生物材料产业化项目,预计实现年产值4.5亿元。西安赛隆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将建设金属粉末3D打印技术与装备产业化项目,预计实现年产值5亿元。天元智造将于三季度开工,在经开区建造增材研发再制造生产基地,铺设3条产线,预计2026年投产,加速增材再制造产业化。
3、产业园配套齐全
陕西渭南高新区 3D 打印产业培育基地已经建设了十年左右,基地总占地520亩,累计投入约10亿元,建成投用各类载体设施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先后获批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荣誉,是国内*、中西部地区具有典型示范效应的增材制造产业发展集聚区。
目前,基地聚集增材制造产业链企业及应用3D打印技术传统制造业企业80余家,在增材制造专用材料领域,以安泰科技、英博金属、华海新材、陕西尤尼科、陕西聚高等企业为主,重点开展30余类高品质、高性能增材制造专用系列材料特性研究与制备。在增材制造软件系统领域,以陕西济丽、渭南齐力、领智三维、陕西爱博尼、陕西科锐傲迈等企业为主,重点开展逆向工程与三维检测软件、三维扫描软件、数据处理软件、工艺控制软件等支撑性软件开发,助力提升国产增材制造核心软件供给能力和水平。在增材制造金属、非金属装备领域,以铂力特(渭南)、陕西智拓、陕西博鼎、斐帛科技、非凡士等企业为主,重点开展增材制造激光选区熔化装备、熔覆沉积装备、电弧增材装备以及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装备等20余种型号的高质量高稳定性增材制造装备研制与生产。在增材制造产品技术服务与应用领域,以陕西百普生、马克医疗、中创特精、捷特智能、慧矩热流等企业为主,重点开展人体心脑血管医疗辅助3D打印精制、3D打印个性化骨科内植物、仿生组织修复、3D打印支架、3D打印复杂内流道表面精整等相关产品研制与推广,加速增材制造技术在各领域的产业化应用。
此外,西安市也在打造高新增材制造产业园,据悉该产业园总建筑面积8.91万平方米,由2栋建筑组成,地上*高21层,地下2层。自2022年7月开工以来,目前已完成主体结构封顶和二次结构施工,幕墙及机电安装已到收尾阶段,现代简约的璀璨立面已然呈现,正在全力开展内部装修及室外景观工程。项目预计将于今年年底竣工,届时,一个功能完善、设施先进、环境优美的现代化产业园区将展现在世人面前。作为西安增材制造产业链的重要支撑,园区的建成将有力推动区域增材制造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为西安高新区乃至整个西安市的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陕西省培育千亿级增材制造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
为了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机遇,构筑竞争 新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赛道,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激发陕西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现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发展现状
增材制造作为一种先进制造技术,被认为具有颠覆意义 的科技创新应用之一,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与信息技术、新 材料技术、新设计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合,引发一场 制造业革命。随着增材制造技术在先进制造业领域深入应 用,派生出一系列“按需制造”新模式,正在形成新数字化制 造业生态系统。再制造作为增材制造技术的典型应用,在服 务型制造业领域探索出“按需服务”新模式,为我国循环经济 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增材制造作为未来产业创 新集群发展新增长点,在国家相关规划政策引导和支持下, 我国增材制造和再制造产业快速发展,关键技术不断突破, 装备性能显著提升,应用领域日益拓展,生态体系初步形成, 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形成了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为重点, 中西部为纽带的若干产业集聚区,有力支撑先进制造业和循环经济发展。
陕西省是国内重要的增材制造和再制造技术策源地和产 业集聚区,形成了以西安交大、西工大、西北有色院为核心, 增材制造研究院、铂力特、赛隆、天元智能等创新主体为支撑,集工业软件、材料、设备和应用服务为一体、产学研用 紧密结合的产业生态,金属增材、离子旋转电极制粉等技术 处于国际*水平,西安已发展成为我国增材制造技术创新 中心。光固化快速成型、激光立体成形、定向能量沉积、选 区熔化等技术处于国内*水平,技术创新实力和有效专利 量国际*。拥有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企业技术 中心、金属增材制造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智 能再制造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20 余家创新型骨干企
业,原生型产业创新集群初步形成。
总体布局
构建“ 一体五翼多点”产业发展格局,围绕集群化、生态化,推进上下游创新链和产业链协同融合发展。
一体:即西安增材制造与再制造技术产业创新主体和主 引擎。在西安高新区规划建设全球增材产业创新中心,在西 安经开区规划建设国家再制造产业创新中心, 以及工程研 发、国际交流、知识产权、中试试验、检验检测及产业孵化、创新创业等中心,构建产业生态中枢。
五翼:即增材制造与再制造示范应用和产业创新基地。依托宝鸡、渭南、汉中重工业产业, 以及延安、榆林传统能 源和化工产业基础, 因地制宜进行规划布局,引进、培育、孵化创新型企业,构建差异化产业园区发展生态。
多点:即增材制造与再制造技术应用示范点。依托长庆、 西飞、陕飞、西航、宝石、延长、陕煤、陕有色、陕鼓、法 士特、 比亚迪、榆能、延能等行业链主企业, 以行业需求为 驱动,建立工程化创新联合体,开展行业应用技术研究、试 验和验证,开发标准化行业通用或专用产品与集成化服务方案,构建特色化行业应用生态。
发展目标
强优势,补短板,激发市场活力,推进增材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构建集支撑软件、材料、装备、核心部件研制 与生产、应用与示范、服务型制造等为一体的产业融合发展 模式,形成自主可控的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协同发展现 代化增材产业体系,凝心聚力打造国内*、国际*千亿 级增材制造产业创新集群,成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强劲动力和未来产业发展生力军。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以材料与装备协同研发为支点,整 合上下游创新资源,构建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 工程化、检验检测等为一体技术创新体系, 以及分工协作、 成果共享体制机制,推动技术创新能力保持国际*水平。到 2025 年,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转化产业化项目 10 个;到 2030 年,技术创新体系基本成熟,转化产业化项目 20 个, 新增省级或以上创新平台 5 家;到 2035 年,形成完整技术创新体系。
产业集聚效应凸显。以材料和装备规模化制造为支点, 联合上下游产业主体,构建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 新等为一体的产业创新体系,以及链主支撑、整链推进体制 机制,精准化育链、强链、延链、扩链和补链,形成内生动 力强劲、创新能力突出、股权紧密合作、联动周边产业集群 效应和发展态势。到 2025 年,聚集骨干企业 50 家,其中“ 单 项冠军、小巨人、专精特新” 等特色企业 5 家;到 2030 年达到 100 家,其中特色企业 10 家;到 2035 年达到 200 家,其中特色企业 20 家。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以高端零件增材制造、功能梯度材 料制造和再制造行业为支点,打造一批行业应用场景,建设 一批示范项目和重点园区,构建集设计、材料、数字化装备、 智能化制造、服务型制造等为一体的新型产业体系,完善供 应链、人才链,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到 2025 年,产业创新 集群基本形成,年工业产值达到 200 亿元;到 2030 年,产 业创新集群初具规模,年工业产值达到 600 亿元;到 2035年,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壮大,年工业产值达到 1000 亿元。
产业服务日益完善。以线上线下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为支 点,创新服务机制,建设若干增材制造与再制造技术成果转 化、新产品和新服务网络平台。提升、改造、新建若干计量、 标准、检验检测、试验验证、应用研发、知识产权、技术服 务等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专业化资质水平,建立健全产业支 撑服务体系,为产业集群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到 2025 年, 产业支撑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建成独立服务机构 3 家;到2030 年,产业支撑服务体系基本成熟,建成独立服务机构 10 家;到 2035 年,形成完整产业支撑服务体系,建成独立服务机构 15 家。
保障措施
( 一)加强统筹领导,凝聚发展合力
充分发挥省万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工 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和各市(区)专班作用,强化省市联动、校企合作,统筹推进增材制造发展各项工作,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市(区)要立足当地实际,摸底分析 产业创新发展现状,指导专业化园区做好产业创新集群培育工作,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及时报送省发展改革委。
( 二)加强项目引育,构建协同机制
结合增材技术行业试验示范,全面梳理我省应用领域和 支撑企业,基于增材技术可渗透存量资源,策划、组织、实 施一批产业链重大项目。结合我国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战略, 全面梳理国内外产业创新动态,基于增材材料、核心部件等 存量资源,谋划、策划、招引增材产业重大项目。建立省市 区协同培育与推进机制。健全重大项目招商引资、人才团队、 首台套研制、产业化培育、试验示范、要素供给、领导包抓与督察督办机制,确保有序推进。
(三)加强资金保障,吸引多元投资
探索建立增材产业创新集群企业与产品(含首台套)认 定机制,参照年度企业税收省级及以下留存部分,给予认定 企业技术研发资金奖励,形成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长效机 制。加强各级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引导,加大力度支持建设产 业创新平台、服务平台、首台套装置研制、试验示范项目和 产业基础设施等。省市区联动设立 10 亿元增材制造产业发 展基金,主要以股权投资方式支持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 目。鼓励金融机构和非银机构,提供融资租赁、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用保险保单融资增信, 以及投贷联动、投保联动等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大金融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四)加强要素保障,建设产业平台
强化土地供给,在全省范围内平衡土地指标,优先安排 省预留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支持增材制造产业项目落 地。合理布局基础设施,确保项目用电、天然气等生产要素 供给,支持符合条件的相关企业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优先 支持增材产业重大项目列入省重大项目库,符合发债条件的优先予以推荐。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相关新闻
最新资讯
最新产品
最新粉末冶金企业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会员服务|网站建设|付款方式|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杭州极点科技有限公司地址:杭州市下城区西文街水印康庭1幢西楼4楼 邮编:310004
服务热线:0571-8513281985235193传真:0571-85235193
客服QQ:496617775客服MSN:pmbiz1@hotmail.com
联盟网站:硬质合金商务网 、粉末冶金人才网、粉末冶金书库、注射成形网 、中国粉体网、粉体行业网上展、粉末冶金网上展
ICP证:浙B2-20100325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充分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